“支付宝HK”今年5月在香港发布。(图片来自网络)
“刷脸”技术近来已在不少产品中得到应用。(图片来自网络)
在内地,“无现金生活”已成常态,“刷脸支付”等“黑科技”也在排队上马。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最近开始急起直追。去年以来,香港特区政府已经批准了22个银行业相关的金融创新项目,近日又连续与马来西亚、迪拜和英国签署了金融科技合作协议。
打破观念壁垒
其实香港人对电子支付并不陌生。比如在香港用途广泛的“八达通”,就是当地电子钱包的“始祖”。有数据显示,香港整体电子支付包括信用卡和“八达通”等的交易额,达私人消费开支逾60%。
手机支付在香港之所以不像内地那样流行,一大原因在于当地消费者的观念壁垒。香港金融管理局高级助理总裁李达志近日撰文指出,正是因为香港市民太习惯于“八达通”和信用卡,所以对手机支付这种新事物,接受起来格外有难度。
占香港总游客数量七成的内地游客给了香港市场改变的动力。目前,香港主流大型商场及连锁品牌,包括海洋公园、莎莎、卓悦、周大福等,都已启用微信支付。今年8月,香港900多家711便利店也开始使用微信支付系统。5月,支付宝推出支付宝HK,正式在香港开展移动支付业务。截至8月,已有超过4000家知名香港零售商接入支付宝HK扫码支付服务。
不过,香港的小商户和出租车行业现在仍然只收取现金。李达志认为,小商户等排斥电子支付的原因,可能是基于这些业者认为装置电子支付读卡系统、接驳网络、缴付交易费等成本高昂。
香港必须搭上金融创新的快车,因为电子支付和移动支付是大势所趋,除了可以加快付款流程,还可以减少商户处理现金的成本和风险,同时配合手机应用程序推广生意。“越来越多的商户开始明白这一点。”李达志说。
去除行规桎梏
香港的金融监管十分严格,虽然保证了安全性,但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移动支付、网上购物等的发展。不过,香港金管局正在解开“紧箍咒”。去年8月,金管局推出了一个“沙盒计划”,鼓励银行业开发和使用新技术。
沙盒一词最初源自软件开发行业,原意是指在隔离的环境下,测试软件的功能。2015年3月,英国最早提出将沙盒的理念应用于金融创新领域。现在香港沿用这一概念,相当于允诺银行业在开发新技术、新服务模式时,可以暂时不考虑监管规定,从而获得更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度。香港金管局副总裁阮国恒9月22日表示,“沙盒计划”已批准了22个金融科技项目。
香港金融业者已经开始使用一些奇妙的新技术。比如中银香港今年开始于指定分行试推指静脉识别服务。指静脉识别服务是依据人类手指中流动的血液图像来识别身份,所以较指纹更难复制,安全度极高。客户首次登记时,需先进行约1分钟的样本采集,随后每次只需以手指简单认证,便可办理各种业务,用户甚至可以不带银行卡。
此外,中银香港还在研究人工智能客服,计划今年或明年用于电话中心及手机银行,解答客户问题;该行同时开发智能投资顾问,最近推出“真人”比拼“智能”炒股比赛,测试智能投资顾问实力。不过,目前“真人”在比赛中还暂时处于领先地位。
惜取眼前机会
香港特区政府多管齐下,希望把香港打造成为金融科技枢纽。
香港投资推广署成立了专责金融科技的团队,协助海外及内地公司、初创企业、投资者及科研机构在港设点及扩展业务,以及举办推广香港作为金融科技枢纽的国际性活动,如去年举办的首届香港金融科技周。该团队重点推动的金融科技发展包括区块链、网络安全、监管科技、保险科技、财富科技这5个板块。
过去一年,香港投资推广署的金融科技团队已经分别前往金融科技枢纽如伦敦、巴黎、柏林、纽约、硅谷、印度、澳大利亚以及日本、韩国参访或举办活动,最近也前往以色列会见潜在的投资者和业界代表。
另外,香港证监会2016年也成立了金融科技联络办事处。日前,香港证监会分别与马来西亚和迪拜建立了金融科技合作框架,同意信息共享,寻求进入对方市场的创新型企业开展合作。
今年9月20日,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和英国财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的见证下,香港特区与英国在伦敦签订金融科技桥梁协议,该协议涵盖两地政府、监管机构和业界之间的合作,将有效促进两地金融科技公司合作。
一如电子商务颠覆了零售业,改变了消费者习惯和体验,金融科技正在全面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率和竞争力。香港要成为金融科技枢纽,稳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须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会。(王平)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本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