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监管的介入,行业内领军企业不断规范自律,带领着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在慢慢从曾经的野蛮生长逐渐走向良性发展。特别是在8月24日,由银监会、工信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后,互联网金融行业各企业更是积极行动,拥抱监管,迎接互联网金融新生态。
10月22日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新政和新生态”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如何真正做到取信市场、扩大市场进行研究、探讨,专家们认为:技术驱动互联网金融进行不断创新,在新经济和新金融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发展一定要处理好发展和风险的平衡点。
监管和发展如何平衡?
《证券日报》社副总编辑董少鹏认为,互联网金融出现的一些乱象,跟监管缺位有直接关系。有人把互联网金融想象为一种从来没有过的金融业态,但其实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就是金融服务和金融经营。作为经营的主体,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提供特定的规范化的服务,同时应该设置风险防范的门槛和底线。特别是,应该参照银行业的做法,设置坏账准备金。但事实上,风起云涌的互联网金融小微金融机构只挣快钱,不注重长远,根本没有这些设置,这就是症结所在。因此互联网金融的新政,在他看来有些迟滞。相信经过12个月整顿期能够使市场更加透明,风险发生可预期,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企业个体能具备风险预期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
中国政法大学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李爱君认为,随着行业监管、整顿的开始,尤其是《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政治工作实施方案》的实施,互联网金融已回归法治轨道。
“法治价值与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目标一致”,李爱君谈道,《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政治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鼓励和保护真正有价值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整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防范风险,建立监管长效机制,促进互联网金融规范有序发展而制定。《方案》明确各项业务合法与非法、合规与违规的边界,守好法律和风险底线。对合法合规行为予以保护支持,对违法违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在这几年的发展中也一直在变革。而“新”究竟“新”在哪里?
在会议现场,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分析,一是,新的资源配置模式;二是,新的技术内生动力;三是,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四是,新的消费与就业模式;五是,新的制度规则探索。杨涛认为,虽然当前面临很多人认为的“寒冬”和治理,但是对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应该跳出对短期内监管环境的纠结。因为在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当中,监管的容忍度变化很正常。现在发展到这个阶段,需要基于长远眼光,更加强调新金融生态体系建设与互联网金融社会责任,真正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构建更加坚实的“土壤”。同时,技术驱动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如果加上了整体的功能定位、制度层面的伦理约束,一定会迎来更加长久的生命力与良好发展前景。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本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