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y们在壮大 “变天”却很难
■IT时报记者 潘少颖
Apple Pay刚刚向中国用户推送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笑话:如果发现朋友中有用iPhone6的,最好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星巴克之类的地方,因为这样会有极大几率出现他们坚持请你喝上一杯的情况,原因只是为了向你展示如何使用手机刷一下就能付款功能。这个硬梗式的笑话充分展现了当初Apple Pay热背后所包含的对于科技时尚的追逐元素。
不需刷银行卡,更不需要密码,只要一个iPhone,自己的指纹就能同时打开iPhone以及完成支付,想想还是很酷炫的,以至于每次去商户消费都会问一句“能用Apple Pay吗?”Apple Pay刚推出时,还有各种优惠,有一次在KFC,柜台上放着用Apple Pay可以减15元的广告,点完单之后自信心爆棚地对营业员说“用Apple Pay”,身后的顾客伸长了脖子看我怎么用Apple Pay,Apple Pay到底是个什么鬼?
时尚的力量是强大的,不仅在演艺界、设计界,就连在科技界,各种Pay也席卷而来。继Apple Pay后,3月底,三星和建设银行、中国银联合作推出龙卡SamsungPay,无论是锁屏、黑屏或主屏幕,只要从home键向上滑动,选取建行卡,通过指纹认证,再将手机靠近POS机刷卡槽区域或NFC感应区,就可完成支付。近期,国内手机厂商也坐不住了,华为推出了HuaweiPay、小米推出了MIPay,尤其是MIPay,不仅支持信用卡和借记卡,还将支持公交卡、地铁卡,真是要把手机变成钱包的节奏。
近两年来,手机市场的外延式增长模式越走越窄,三星以收复失地的姿态推出SamsungPay,如何挖掘单个用户的价值,已经成为手机厂商们都在头疼的问题。移动支付以及互联网金融,目前看起来是最值得想象的一个途径。
但是,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对于Apple Pay,由于经历了长时间的等待和对时尚的渴望,用户还是抱有极大期待的,而且苹果的东西总是那么“傲娇”。但SamsungPay、HuaweiPay、MIPay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虽然厂商们都在费尽口舌地“吆喝”,比如各种Pay所具有的“免联网”功能,但众人的反应却有点出人意料地低落,难道是时尚来得快去得也快,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兴奋,就这么容易被透支消耗光了吗?
说到底,还是各种Pay的局限性太多。
目前,手机厂商在绝大多数智能手机中植入了NFC芯片,为加入移动支付大战做足了准备。遗憾的是,有的Pay高冷范十足,仅仅是为高端用户提供的小众服务,比如HuaweiPay,只有华为MateS手机用户能用。其次,不少Pay的合作银行数量还不多,绑卡成功率不高是无法回避的缺点。
使用方面,这些Pay要求POS机都必须支持NFC技术,商家需要为此更新设备,又让消费场景打了折扣。最关键的是,消费者最想要什么?当然是优惠,但是各种Pay什么时候能像阿里一样形成“支付宝付款五折”这样的“国定消费日”?
从表现来看,即使是在中国先行一步的Apple Pay也表现平平,虽然早在今年2月尚未入华之时,便有诸多声音认为其有望颠覆微信或支付宝,实际看来也并非众望所归。因为用户数量是个不可突破的瓶颈,微信和支付宝用户数分别超过4亿和6亿,苹果目前在中国支持NFC功能的设备约为1亿台,再考虑到转化率问题,Apple Pay在华实际用户数远低于1亿。华为、三星和小米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用户数更是远低于1亿。
当然,对于手机厂商来说,无论华为还是小米,都不是想要完全取代微信和支付宝,因为,在手机竞争同质化十分严重的今天,手机厂商需要新的场景留住老用户或拉拢新用户。当苹果和三星都支持NFC功能时,如果华为和小米不支持,会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在手机厂商推出移动支付的背后,是中国银联,感到危机重重的中国银联。联手手机厂商是银联在移动支付路上一个明智又无奈之举,借用手机厂商的品牌优势或许可以打造出自己所缺乏的移动支付明星产品,但无奈的是,它一边得向苹果、华为和小米付手续费,一边还得忍受各种手机厂商的局限性。对于银联而言,也没有真正摆脱危机。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本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