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晖
延宕近三个月的第三方支付牌照续展仍未落地,央行的整肃重拳再度出手。
近期,通联支付网络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联支付”)因“二清”(即未取得收单资质的公司)、未落实账户实名制等问题被央行处罚超过1000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这也是通联支付近四个月以来第二次受到惩处。虽然在违规受处通报第二天,通联支付即表示将在此前整改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全辖范围规范。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此密集、严重的违规,无论是企业主观不重视还是客观上存在难度,联系到牌照续展,下一阶段的整改压力都会相当大。
此外,有业内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此次央行的整肃是地毯式排查,不会有一家被漏掉,而由于盘子大了问题自然多,不排除央行将继续对行业中的大型企业“动手”。
史上最高额罚单
据悉,此次央行是根据社会举报,于2016年3月至5月期间对通联支付等公司开展了银行卡收单业务检查。
央行在通报中指出,通联支付因违反银行卡收单业务相关法律制度规定,决定没收其违法所得3033755.34元,并处以罚款11101266.02元(合计1413.5021万元);对负有直接责任的通联支付副总裁陈玉明、湖北分公司总经理陈惠民、厦门分公司总经理张庆秋、新疆分公司总经理王维萍、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方波给予警告,并各处5万元罚款。
在处罚公布的第二天,通联支付在官方网站进行回应称,已召开总裁办公会,将根据央行检查认定书的内容,并在前一段已经开展整改的基础上,详细研究部署在全辖范围内开展进一步的整改规范工作。此外。通联支付也表示,作为一家业内领先的大型支付机构,面对此次处罚,将引以为戒,今后要带头高度重视并严格执行监管机构的各项监管要求。
在此次处罚通报中,央行指出是视违规情节严重性作出了相关金额的罚款。一位第三方支付从业人士告诉记者,从处罚金额看,机构的违规情节应该已相当严重。“此前业内已经流传出要关停这两家机构部分地区收单资格的传闻,但就最终的处罚看,还留有了一定余地。”
不过在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看来,毕竟通联支付是市场龙头,市场份额大,采取关停类的处罚措施可能会对相关地区的支付清算秩序带来严重影响。“高额罚金本身就已经表明了央行的态度,从金额上看,处罚力度已经很严厉了。”
在业内看来,此次处罚不仅数额上打破纪录,而且处罚对象是第三方支付收单规模排行前列的巨头企业,可谓杀一儆百,具有极强的市场震慑力。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央行累计对7家机构处罚逾5100万元。而据业内人士透露,央行几个月来一直对收单领域的二清市场进行大规模排查和梳理登记,终极目标就是全面取缔。
而此次通联支付触及的“二清”、虚假商户等问题,正是整顿的重中之重。薛洪言告诉记者,这些违规行为危害明显:首先是危及商户资金安全。以为无证机构提供交易接口为例,这种模式下,一旦代理商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债务纠纷甚至卷款跑路等,商户资金很难保障。其次是违反反洗钱规定,存在很大的洗钱隐患。此外,还会加剧行业不正当竞争,挤压正常经营机构的生存空间,加剧行业乱象。
盈利困局不破整改犹难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被罚缴纳超过1400万元的通联支付,已经是四个月以内第二次严重违规。今年3月,通联支付宁波分公司就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或者为客户开立匿名、假名账户等问题被处以总计105万元的罚款。
而此次千万罚单中,包括通联支付湖北、厦门、新疆、北京等几家分公司均被查出违规行为,且通联支付副总裁陈玉明亦点名遭罚。针对此次遭受处罚分公司具体存在哪些违规行为,今后整改的具体计划,记者将采访函发至通联支付总部,但截至发稿仍无回应。而通联支付官网公布的座机电话则始终无人接听。
而从今年3月被《中国经营报》曝光的通联支付代理商卷款跑路的事件中,其违规模式可以略窥一二。今年3月,多名商户投诉从代理商手中购买的通联支付POS机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资金无法到账,最终代理商卷款420多万元跑路。宁波维权商户郑先生在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联支付态度一直很强硬,被曝光后才愿意与商户谈判。据维权商户透露,卷款跑路的代理商有过犯罪记录,但通联支付没有切实履行对特约商户风险信息进行审查就开通支付通道,因此埋下隐患。
一位不愿具名的第三方资深从业人士表示,作为收单行业规模第二的大机构,盘子大产生的问题肯定多,整改起来也并不容易。从接连被罚的结果看,通联支付此前的整改效果不明显,无论是企业主观不重视还是客观上存在难度,联系到牌照续展,下一阶段企业的整改压力都会相当大。
“这绝对是第三方支付最不好过的一年。”前述第三方支付行业从业者表示,在他看来,通联支付在行业里已经算比较合规的机构,连它都遭受如此重罚,其他大型、中型收单机构的问题预计会逐渐浮出水面,甚至不排除面临取缔牌照的可能。
央行对于第三方支付整肃的力度还在持续加大。但三令五申之下仍难彻底遏制行业乱象。在业内看来,一旦整改,诸多企业将面临利润大幅缩水,甚至业务彻底萎缩,这也是乱象屡禁不止的原因所在。
薛洪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引发收单乱象的根源还是在于市场定价机制的不合理,导致企业正常经营很难盈利。“收单机构的收入来源是收单服务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定价水平偏低,根据此前7:2:1的分成比例,收单机构的收入占比仅为20%,导致无法依靠收单赚钱。对专业收单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而言,为了生存,倾向于铤而走险,对代理商的违规行为多数持默许态度。”他表示。
此外,市场参与者过度也是引发问题的重要因素。一位支付行业资深人士表示,按照我国的金融政策习惯,对市场普遍采用先培育再监管的方式。目前市场上的牌照数量已经过度,未来只会不断紧缩。
“只有确保市场参与者的正常盈利,市场才有健康发展的可能。对于严重违规或无力经营者要果断使之出局,鼓励行业内并购重组,从根本上减少参与者数量才是治本之策。”薛洪言表示。
而在前述支付行业资深人士看来,第三方机构支付的转型趋势在接下来也会更加明显。“收单只是入口,几乎所有前十的机构都在向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解决方案转型,这一步迈不过去,被市场淘汰就是必然。”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本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