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租宝、中晋资产等骗局接连被戳穿。一时间,市场对“线上P2P”和“线下财富管理”等大有草木皆兵之势。
国信证券分析师王学恒指出,由于 P2P跑路事件的巨大的负面影响力,市场将金融诈骗案都归为 P2P网贷。这其实并不准确。事实上,中晋资产的运作模式并非 P2P 网贷,而是财富管理机构。国内经常把各种理财平台、财富管理公司混淆为互联网金融的 P2P。
国内的 P2P 平台是指仅为借贷双方提供信息流通交互、信息价值认定和其他促成交易完成的服务,不实质参与到借贷利益链条之中,借贷双方直接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网贷平台则依靠向借贷双方收取一定的手续费维持运营。
e租宝、中晋资产的轰然倒地,一方面表明中国庞大的第三方理财市场正在形成,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野蛮生长时期行业“泥沙俱下”的现状。
致命缺陷
国信证券分析认为,国内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在商业模式上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它们的收入来自于代销的金融产品的销售佣金以及绩效的提成。赚取销售佣金的盈利模式否定了第三方的独立性定位,因为财富管理公司的销售人员为了赚取更多的佣金,会大力推销给销售渠道佣金比例高的产品,而不是基于风险、收益等考量。
在现实中,我们也确实看到e租宝、中晋资产等公司,为了卖出更多产品,近乎疯狂地逼迫销售员出“业绩”,甚至招募了大量的美女销售。而这种形式走到极端,就成了——传销。北京青年报在采访了前中晋员工后了解到:
中晋的内部组织形式跟传销很相似,级别与业绩和发展的下线以及客户金额的保有量来定,保有量越多,等级越高。当等级达到四五级就可以升职为组长。
据介绍,中晋正式员工一般每月到手工资约7000元,员工每拉80万元理财资金,每月的工资可增加3500元,员工之间形成了竞争攀比之风。
另外,在业绩考核上,中晋资产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如果业绩不达标,直接淘汰走人,不会有什么试用期。”压力和奖励的双重刺激下,中晋资产大部分员工也购买了公司的产品。很多员工在微信朋友圈开始狂轰滥炸,拉上亲戚朋友一起投资。中晋客户中员工家属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国信证券还指出,市场上公认的“好金融产品”不需要第三方销售渠道,往往是自己卖不出去的产品才会找第三方代销。现在的财富管理公司是在销售佣金和风险度之间寻求平衡,一旦公司放松管理,平衡打破就会出现中晋等跑路现象。没有销不出去的金融产品,只有给不了的销售佣金。
惊天骗局
当然,中晋系只是类似“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拨开其华丽的表皮,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中晋财富,不过是披着合法外衣的“庞氏骗局”诈骗集团。
华尔街见闻曾在上周的微信文章《传销、庞氏骗局——这就是中晋疯狂敛财的真相》中,揭示过其金融传销的实质。而下面来自北京青年报的报道,则进一步揭示了,中晋系所宣称的房地产、金融、零售等投资只是纸面游戏,实际上并不存在。
根据上海市公安局发布的公告,自2012年7月起,以徐勤为实际控制人的“中晋系”公司先后在上海及外省市投资注册50余家子公司,并控制100余家有限合伙企业,租赁高档商务楼和雇佣大量业务员。
工商注册资料显示,中晋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2月,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郭亮。对外投资企业63家,国太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其唯一的股东。北青报记者查询相关资料得知,其投资企业多数为2015年前后成立的空壳公司。这些公司涉及各行各业,地产、金融、黄金、餐饮、科技、旅行社、保洁、航空设备、汽车租赁、服装设计、洗浴中心、游艇等几乎无所不包。而对外投资控股企业中,往往又投资设立了大量企业,以上海中晋一期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为例,其对外投资企业高达149家。
国太控股则成立于2013年5月,注册资本1.95亿元,法定代表人陈佳菁。据其官网介绍,国太控股目前控股上市公司3家,非上市公司120家,集团共设有七大事业部,分别投资交通运输、建筑、房地产、金融、批发零售、商业服务、信息技术等领域。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其对外投资控股企业与中晋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多有重合。也就是说,这100多家关联企业的幕后就是国太控股,而中晋资产则更多充当资本运作平台的角色。
中晋设立100多家企业做何用途?从上海警方通报的内容来看,这些企业为其虚假业务、关联交易、虚增业绩等提供了便利,掩盖不可告人的目的,并骗取投资人信任。
上海财经大学一名研究经济法的青年教师与北青报记者交流时提到,在中晋一案中,以“有限责任”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被中晋系玩弄于股掌之中,这100多家关联企业就好比是一个个“装甲群”,开疆辟土,让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打造出一个百亿级别的诈骗平台。本来“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是为了鼓励创新,激活中小企业,实践中却很遗憾地被大量骗子所利用。
对于那些被欺骗的投资者来说,他们的教训是血淋淋的:“你想的是人家的利息,而人家看中的是你的本金。”
野蛮生长
e租宝、中晋资产的轰然倒地,一方面表明中国庞大的第三方理财市场正在形成,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野蛮生长时期行业“泥沙俱下”的现状。《中国经济周刊》曾在去年介绍过该行业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境况。
在过去3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中国国民财富迅速积累并形成了独立的高净值群体。波士顿咨询公司2014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私人财富规模达到了22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约46万亿美元);预计到2018年,中国的私人财富还将增长80%以上,总规模达到40万亿美元。
面对中国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一个新生行业——第三方财富管理应运而生。第三方财富管理,又称第三方理财,是指独立于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之外,代表客户利益,站在客户立场,根据客户需求,独立、客观、公正地为客户进行金融资产配置和理财产品筛选的专业财富管理。
自2010年11月诺亚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后,其所带来的财富示范效应,加上行业准入门槛极低,使得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成为时下新宠。目前中国大大小小的各种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数量已超过8000家,仅2011年就成立了上千家。
目前国内对第三方财富管理的市场需求十分旺盛。截至2012 年底,中国个人拥有的可投资资产总额达到73万亿元,其中在6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家庭所拥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21万亿元之巨。2011 年底,亚太地区高净值人群(指拥有100万美元以上可投资资产的人)达到337万人,其中,中国大陆约有270万人。中国居民的财富总值和理财需求的大幅增长,为中国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但国内第三方财富管理所占市场份额仍然较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第三方财富管理占据整个财富管理市场份额的60%以上;在台湾、香港等地也占30%左右。在中国大陆,第三方财富管理占整个财富管理的市场份额非常小,占比不到5%。
但随着第三方财富管理市场的快速发展,行业丰厚的利润吸引了很多缺乏专业能力与道德标准的机构加入,它们以分销的方式进行扫街式销售,为追逐短期利益而不择手段,有的迫于业绩指标的压力,职员擅自给予客户超范围承诺或不能兑现的“诺言”,造成行业信誉缺失、行业管理混乱、机构良莠不齐。
此外,第三方财富管理类机构还有可能利用专业技术和信息优势侵害投资者的利益,还有的因信用或投资能力不佳而让投资者受到损失,行业整体信誉及公信力相对较差。第三方财富管理违法案件时有爆发,有的甚至影响到了地方的金融稳定。
e租宝、中晋资产正是市场中的“害群之马”。目前,第三方财富管理市场不时出现非法集资、销售不规范、抽逃注册资本等违法行为等负面信息。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法律约束的缺失。
《中国经济周刊》指出,当前中国第三方财富管理类机构的弊病之一是行业准入门槛太低,部分从业人员在利益驱动下以赚快钱的心态入场,导致整个行业鱼龙混杂。制定和出台相关监管政策措施已是行业发展所急需。
据国信证券总结,近年来,我国对于P2P和网络借贷陆续出台过一些政策:
2014年4月,银监会P2P四条红线:明确平台的中介性质;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 不得搞资金池; 不得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2015 年 12 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网贷机构回归到信息中介的本质。
2016 年 3月 25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上海成立,只是行业自律组织,监管作用未知。
不过,国信证券同时也认为,许多P2P平台通过模式异化实现以上监管界限的实质性跨越,很多网贷机构背离了信息中介的定性,承诺担保增信、错配资金池等,已由信息中介异化为信用中介。行业由于长时间积累的各种问题固若金汤,仅仅靠自律性协会是不可以解决的,最终还是要正式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和规范,不可能一步到位。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本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