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手机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消费者的支付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扫码支付、微信支付、闪付、团购APP、甚至叫车软件中的支付功能,无论是餐饮、超市,还是影院、使用交通工具,无一不是移动支付。移动支付具有随身携带的移动性、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及时性以及个性化的消费与服务等特点,对于广大消费者有着无比巨大的吸引力。移动支付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潮流。
然而智能化的产品也带来了相应的安全隐患。据腾讯发布《移动支付网络黑色产业链研究报告》中显示,2015年新增的支付类病毒超过32.6万,全年被支付类病毒感染的用户高达2505万,平均每天就有81000多人遭受支付类病毒的侵害。
315晚会曝光移动支付安全被质疑
在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上,众多新型的诈骗案例遭到曝光,其中移动支付类诈骗成为重点。诈骗分子通过低价产品吸引消费者刷卡消费,一旦消费者刷卡付费,姓名、银行卡号和密码将会落入骗子分子手中,因其所使用的特制的刷卡机。此外,二维码诈骗也被骗子利用,通过扫二维码,关注商家就能获得对应的免费礼品,但诈骗分子通过二维码生成器生成的二维码,其中已包含木马,一旦扫取二维码后木马就会植入手机,并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和截取短讯。当诈骗分子通过刷卡机和二维码获取消费者信息后就会对消费者个人财产进行转移。
该类诈骗之所以盛行,就是利用人们贪图小便宜的弱点,引导别人上当。骗子普遍采用社工程学来营造相关的诈骗场景,让用户防不胜防。而人们安全意识薄弱,有毒二维码、刷卡机,只要一刷,银行卡、个人信息都将被盗。在如此的“强弱对比”下,移动支付安全成为一大问题。
信息诈骗无孔不入已形成集团化作战
由于移动支付直接涉及到用户财产,各种移动支付的方式和工具给用户带来便利与快捷的同时也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信息诈骗方式层出不穷,对人们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的同时,造成了非常大的经济损失。
移动支付已被诸多不法分子瞄准,他们通过虚假WIFI、二维码藏木马、盗版客户端、短讯木马链接等方式进行诈骗。但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诈骗方式远远不止这些,因为诈骗分子们已经发展成为团伙作案,形成了组织严密的黑色产业链,采取企业化分工细作,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先进工具来从事更加精准化的诈骗行为,让信息诈骗方式不断更新,诈骗分子利用技术手段,设计各种场景,研析人性弱点,他们彼此之间不接触,设置与被骗人都是非接触关系,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信息诈骗隐藏性非常高,打击信息诈骗刻不容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