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记者 许莉芸
“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也许2008年马云放出这句豪言的时候,很多人万万没想到这会成为现实。事实上,在互联网巨头冲击下,银行业也面临着“内忧外患”——“内忧”是利差缩小,利润增长率也持续下降,银行业“躺着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外患”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各类电商平台以及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始对消费信贷这块肥肉发起了争夺,原本被银行基本垄断的金融市场现如今又涌出无数的分食者,比如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巨头纷纷发力互联网金融。
穷则思变,变则能通,通则能久。三年前开始,银行业开始发力电商领域,继建行的“善融商务”、工商银行(4.320, 0.02, 0.47%)的“融e购”、中国银行(3.430, 0.00, 0.00%)的“中银易购”、交通银行(5.630, -0.03, -0.53%)的“交博汇”、农业银行(3.210, -0.01, -0.31%)的“e商管家”五大行电商平台上线后,民生银行(9.180, 0.05, 0.55%)、华夏银行(10.470,0.16, 1.55%)、兴业银行(15.510, 0.10, 0.65%)、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也开始探索电商战略,纷纷推出了商城;城商行也不甘落后,广州农商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等也都在电商领域有所布局。
银行系电商逆势突围,从传统电商的经验来看,其业务成败取决于链条上的信息流、物流、现金流这“三流”的协同能力。银行虽然在现金流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但信息流和物流则是天生的“短板”。
此外,最重要的售后服务也成为银行系电商的一大难题。不少平台没有实权,一旦发现假货不能对商户进行惩罚,只能靠商户自己监督自己,一旦客户与商户发生纠纷,客服只能让客户投诉、举报。
“银行要做电商必然要做好售后服务,没有好的用户服务体验,平台做的就没有意义,被电商平台挖角墙脚用户只会越来越多”,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互联网金融部助理分析师陈莉如此表示。
其实,这场银行系杀入电商的意义在于抓住金融服务场景的入口,为用户提供多元化服务。“电商是我们的场景,或者说是触角,是和老百姓(46.240, 0.25, 0.54%)产生高频交互的手段”,某股份制电商平台负责人对新快报记者表示。在他看来,以往金融机构的最大短板就是缺少对场景的掌握,“场景决定你是否能掌握住用户,决定你能否开发出对接用户真实需求的产品,也决定你能否持续延展业务”。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本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