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级市场待挖掘
线上线下抢滩消费金融
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以消费金融为代表的服务性行业,正在成为解决需求和供给结构不平衡的突破口。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提及消费金融,“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
有资料显示,当前,消费支出对我国GDP的贡献率超6成,已超过投资和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顶梁柱”。但与此同时,中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起步晚,发展不充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4万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18.95万亿元,消费信贷份额约占20%,而这一比例在美、欧发达国家超过60%。
虽然消费金融现在在国内还没有获得足够发展,但不得不承认其发展潜力巨大。艾瑞咨询公布的首份消费金融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消费信贷规模,预计2017年将超过27万亿元。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报告称,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将于2018年达到17.5万亿元。
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兴起的背景下,不少消费金融公司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将有更多人以便捷的方式接触消费信贷。在政策助推、信息技术支撑下,消费信贷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如今,银行及非银金融机构、电商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等都在扎堆争抢布局消费金融,万亿级蓝海市场一触即发。
消费金融领域在各个不同的渠道都存在许多竞争参与者,电商平台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苏宁金融为主;P2P网贷平台,比如说拍拍贷、人人贷、宜人贷等,参与机构数量众多;分期购物平台以乐分期、趣分期为主;消费金融公司,比如捷信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金融公司等;移动端信贷APP有手机贷、Wecash闪银、拉卡拉替你还等等。银行在消费信贷领域布局也很广泛,像招商银行(15.980, 0.22, 1.40%)闪电贷和建设银行(4.840, 0.08, 1.68%)快e贷等。
忽如一夜春风来。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消费信贷市场正在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银行消费贷群雄逐鹿
在消费金融的几大势力中,银行无疑抢得了先机。一位银行业人士表示,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消费信贷业务对银行利润贡献度凸显出来。
2015年6月,工行率先成立了国内银行业中首个“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7月,中国平安也公布了最新的平安普惠战略,发力消费金融市场。
民生银行(9.240, 0.12, 1.32%)也开发了多个面向普通客户的消费信贷产品,如“公喜贷”、“薪喜贷”、家庭综合消费贷款等。其中,“公喜贷”面向符合条件的公积金缴存客户,额度不超过50万元,最长3年期;“薪喜贷”面向在民生银行代发工资个人客户,额度、最长期限与“公喜贷”相同;家庭综合消费贷款面向符合条件的个人客户及其主要家庭成员发放,用于其家庭房屋装修、购买汽车、购买大额耐用消费品、旅游、教育、医疗保健及其他消费,额度最高可达2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20年。
商业银行除了从银行体系内加强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外,还通过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抢占市场。
2010年初,银监会相继批准了北银、中银、锦程和捷信四家消费金融公司。首批试点的消费金融公司中,除了捷信以外,其余三家均为银行系。
今年3月8日,邮储银行联合中邮消费金融公司,面向全国发布针对“有孩家庭”的消费金融产品“二胎贷”,同时联合消费产业龙头商企成立消费产业联盟。
此外,兴业银行(15.370, 0.20, 1.32%)也成立了控股的兴业消费金融。
从银行自身的业务端来看,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布局主要以信用卡(分期)和消费贷款为主。而消费贷款,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看成是大额的信用卡。
2015年7月,中信银行(5.900, 0.11, 1.90%)开始了信用卡业务公司化改制,这一举措背后最直接的用意便是发力消费金融市场。一位中信银行人士表示,体制上的改变有助于信用卡中心更加灵活和市场化,进而谋求在消费金融领域更大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消费金融激战正酣
正在召开的两会上,涉及金融改革方面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内容早已成为热门话题。互联网金融的口径由“促进”到“规范”,足见国家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持鼓励支持力度。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互联网巨头也开始把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庞大的资本积累投注于开发消费金融。
蚂蚁金服为方便消费者的在线购物,相继推出蚂蚁“花呗”“借呗”等产品,淘宝、天猫大部分商户都支持“花呗”服务,40多家购物、生活类电商O2O平台接入“花呗”。芝麻分不低于600分的用户就有机会使用“借呗”,按照分数不同,用户可以申请到最高5万元的贷款。
2014年,京东金融推出“京东白条”赊销服务。2015年,百度公司推出为用户提供个人消费金融服务的权益平台“百度有钱”,用户只需要在线申请,评估通过即可获得百度有钱提供的信用额度,并在信用额度内分期消费。
在跑马圈地的过程中,各家同样注重在相关领域与传统金融机构和相互之间展开战略合作。百度与中信银行成立百信银行,腾讯与阿里、平安联合成立了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这在巩固各自竞争优势的同时,也让互联网金融投资领域精彩纷呈。
一直饱受争议的P2P同样积极布局消费金融业务,并将其触角延伸至校园、购物、租房、旅游、购车等各式消费场景中,如拍拍贷、人人贷、宜人贷等,参与机构数量众多。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政策的推动、大众消费观念的升级,以及大数据征信、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巨大潜力正在被快速释放。 华商报记者 刘雪涛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本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