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21世纪经济报道 辛继召
在金融业务领域一向比较“低调”的腾讯,开始主动向外展示庞大的身躯。
近期,腾讯在深圳总部接连举行两场媒体说明会,解读其金融科技业务详貌。就在2018年9月,腾讯金融业务首次以“腾讯金融科技”名义亮相,取代了腾讯支付基础平台和金融应用线这一冗长的名称。
中国当前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中,支付行业已经形成“双寡头”格局,阿里巴巴和腾讯分别从所擅长电商和社交出发,不仅占领C端移动支付入口,还将业务重点转向海外和B端。根据益普索数据,截至2018年9月末,支付宝和财付通二者共同渗透率87.4%,非常接近于移动支付用户的整体渗透率92.0%,基本没有给其它移动支付留下空间。
由此,互联网金融格局出现分化。中金公司认为,互联网金融的“两极”格局初定,缺失移动支付“船票”的二线互联网公司或更多追求单点业务突破,金融牌照战略布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这两家巨头也是业内估值最高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蚂蚁金服去年6月经过140亿美元融资后估值已超过1500亿美元,多家投研机构也曾给出腾讯金融业务1200亿-1400亿美元的估值。
互联网金融各大“玩家”的业务重点也已区分。除支付外,互联网贷款需求旺盛,已经是银行,以及蚂蚁金服、腾讯百度、京东金融、360等的业务重点。但除此之外,互联网理财市场仍以货币基金为主,还需长期培育;互联网保险方兴未艾,但远未成熟。
互金业务仍在深度调整中,压力来自于监管。2月25日,银保监会发文称,稳步推进互联网金融和网络借贷风险出清。
不再低调
与竞争对手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和百度金融等相比,腾讯的金融业务一直比较低调。直到2018年9月,腾讯FiT才首次以“腾讯金融科技”名义亮相。
所谓FiT,是2015年9月,腾讯将原支付、理财、征信等业务整合成腾讯支付基础平台和金融应用线(FiT),隶属企业发展事业群(CDG)。其后,腾讯在金融领域的布局一直未停。
经过数年布局,支付等金融业务已成为腾讯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腾讯财报显示,去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806亿元,同比增长24%;主要受惠于支付相关服务、网络广告、数字内容销售及云服务的增长。其中,主要由支付、云服务组成的“其他收入”为203亿元。
去年11月,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金融科技业务负责人赖智明表示,上半年金融科技业务对集团的收入占比大约为23%,全年的收入占比有望超过40%,相比之下,2007年其收入贡献比重仅为4%。
“金融是腾讯核心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会继续集合腾讯科技力量赋能金融机构。”2月19日,赖智明就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文件出台一事称,将拉动更多外部公司加入腾讯金融生态中,让腾讯金融科技业务成为金融与用户的连接器。
这一变化,正值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环境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
在监管上,一行两会于去年11月出台《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也可能将于今年上半年出台。业内普遍预计,蚂蚁金服等各大互联网巨头被纳入这两个监管序列。另一方面,实际的监管措施也已落地,包括第三方支付“断直连”,以及央行撤销备付金账户100%集中交存,现金贷和互联网小贷监管新规等,这些都对当下互金业务产生直接影响。
实际上,蚂蚁金服、百度进入、京东金融在内,或公开表态“不做金融”,或已更改公司名称,现金贷类ABS去年增速明显回落。
理财和科技转型
一般而言,互联网金融巨头的主要业务,包括支付、消费信贷、理财和互联网保险。其中,支付业务是腾讯、蚂蚁金服金融业务的起点,但该领域也是强监管的重点。
对于备付金缴存影响,腾讯在去年三季报表示,支付服务提供商原先可获取利息收入的隔夜现金结余减少,该事项持续对支付服务收入并在更大程度上对毛利率产生不利影响。
此前,支付机构的备付金账户开立在银行。一位支付行业资深人士感叹,备付金全部缴存后,和银行的费率谈判变得非常困难,“难于上青天。”
备付金集中存管后,资金只能放在央行开立的备付金账户。备付金账户开到央行后,支付机构的信息流、资金流有了全新的设计,“央行也对支付机构上划、下拨有考虑,支付机构的流动性得以保障,”腾讯金融科技副总裁陈起儒表示,“之前有些小的机构会挪用备付金,拿去理财,甚至一些共享单车的客户押金,实际上也是备付金。”
另外,“断直连已经告一段落,第三方支付已经完成向清算机构切量。”1月30日,陈起儒在深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第三方支付机构新的业务模式,比如拓展理财和其他金融科技业务等。
而在理财业务中,实际上,该类占比最大的产品一直是货币基金。去年末,腾讯开始在微信端公测“零钱通”,该产品对标的是余额宝。
不过,这相对于其竞品余额宝已经晚了数年。截至2018年末,余额宝累计交易用户突破6亿户,其中天弘余额宝规模为1.13万亿元,但较三季度继续减少1905亿元。
“我们希望提供类似的服务的同时,要考虑到监管的要求。特别是我们不会把资金全部压上去,造成单一的风险,同时在流动性特别当基金有新的要求以后,我们也有自己类似的资产上线。”腾讯金融科技副总裁、腾讯理财平台负责人闫敏表示。
理财业务已成为腾讯金融科技的重点。从规模看,腾讯理财通自2014年1月份在微信钱包上线,目前总用户数突破1.5亿,资产保有量也已经突破5000亿元。
闫敏表示,理财通已经完成了基金大类的全覆盖。至今上线产品数量近300只,合作基金公司超过40家,主要与头部3%-5%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2018年1月份,腾讯理财通通过腾讯腾安拿下了重要的基金代销牌照,同年9月份,腾讯理财通上线了两只养老目标基金,而这也是养老目标基金在互联网平台上的首度“试水”。
“未来,我们会大力投入金融中后台能力建设,将数据后台、业务前台、业务中台三件事情做得更加清晰,尽可能把to B的能力释放出来给合作伙伴。”闫敏说。
巨头们的保险
与理财业务相反,观察互联网金融巨头近期动作,在保险领域进展较快。
腾讯继续布局保险。今年1月,成立于2013年的国银保险经纪悄然更名为北京腾诺保险经纪,法人代表由朱红变为洪丹毅,腾讯旗下深圳市腾讯视频文化100%控股。腾讯参股或控股的保险公司还包括微保、众安财险、和泰人寿、香港英杰华保险。腾诺为保险经纪牌照,据悉目前尚无直接向C端用户开展保障型保险经纪业务的规划。
保险圈内言及微信的超级流量入口,打趣称微信上万物生长。腾讯此前在微信“九宫格”上线微保,从事保险代理。去年11月,微保运营数据,截至2018年9月,微保小程序月活用户近2000万,连续半年位居保险类小程序排名第一位。
“我们还会增加大概20款产品。”微保CEO刘家明表示,微保一周年的数据显示,有7成的微保用户之前从来没有使用过微信支付购买保险,6成的用户没有主动买过保险。“基于朋友的信任让购买决定更简单。现在不同的产品大多数有3-4成的销量是通过社交产生的。”
不过从行业看,互联网保险并不易为。
中金公司在2019年互联网金融趋势研判中表示,互联网保险平台的保费规模保持高速增长,但线上独立保险App用户数整体偏低,仅一家MAU达到千万级别,适合线上销售的产品大多是低单价、碎片化、场景化的特征,另外,短期健康险和重疾险也发展迅速。保险业的高价值、长期限险种大多还是以代理人驱动,使得保费收入或代理佣金较难覆盖高昂的获客成本。
一位保险业分析师表示,目前开业的四家互联网保险还没找到盈利模式,仍在烧钱。“互联网保险比较难做,是由于监管体系已经确定,牌照申请不易、人员成本太高”。
不过,也有保险业内人士表示乐观,“有人说微信上万物成长,我认为保险之上也是万物生长。去年前10月,寿险公司收入2万多亿元,财险公司收入9000多亿元,这是很大的市场规模。传统保险公司和互联网化的传统保险公司、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力量、第三方互联网保险平台,都会找到自己恰适的位置。”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本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