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闫军
银行是否会变成消失的恐龙目前还不好说,但是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数字化金融战略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业的共识,不乏聪明人的银行业早已经放下架子,深度拥抱科技力量。直销银行、云上营业厅、手机银行等新生事物早已在各家银行中落地生根且开花结果,甚至不少银行已经与互联网巨头合作,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上进行了探讨与实践。
在资本市场上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刚刚结束的三季报披露显示,A股28家上市银行净利润总额高达1.23万亿元,同比增长6.7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91%。另一方面,三季度所有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不过3.14亿元,28家银行就占了四成,净利润排名最后的江阴银行在上市公司中排名位居第692位,银行赚钱能力超越了2864家上市公司。
银行业绩的整体改善与宏观经济的企稳有关,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所谓“围追堵截”,银行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更为准确的认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也迫使商业银行社交网络推动更多的交易,不过这并非是银行向金融科技转型的唯一原因。
IDC金融行业市场报告认为,经济新常态与金融市场化改革同样是促使银行转变的原因: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既为商业银行产业信贷投向、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的调整以及盘活存量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及金融市场化的改革利于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和加快金融创新。
金融服务愈加智能化
《全球银行业报告(2017)》指出,如果银行不积极应对数字化的话,到2025年,数字化对银行造成的威胁可能会让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降至5.2%。据预测,截至2025年,五大零售业务(消费金融、按揭贷款、中小企业贷款、零售支付和财富管理)中10%~40%的收入将面临威胁,20%~60%的利润将会消失。
这并非危言耸听,个性化、精准化服务已经在无数领域获得成功验证。分析了解客户同样是科技赋能金融最先实现的功能,银行不乏海量的金融数据,借助大数据的建模技术和人工智能学习技术,深入洞察客户的需求、预测客户的行为、创新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以智能化方式服务于客户,提升便利化、个性化、品质化的用户体验。
这一点首先体现在以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注重零售业务的银行转变上。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利用金融科技重新定义了客户定义、服务客户的内容与方式、商业形态、组织、文化和运行方式。推动服务对象从客户向用户转变,不再局限于招行的场所或者网站以及自我设限在特定的内容,而是沿着用户的金融需求自然延伸。
“在营销智能化方面,持续升级‘智慧营销平台’和‘个性化推荐系统’,截至目前,已经生成1500多个客户画像标签,细分标签量提升6倍,营销客户触达次数提升了2.6倍,客户目标名单分析效率提升5倍,营销成功率达到了14.38%。”招商银行上述负责人介绍。
平安银行则是将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装进了“口袋银行APP”,并推出支持行内员工移动作业、互动交流的口袋银行家APP,在线下推出“轻型化、社区化、智能化、多元化”的零售新门店,整合打造智能化OMO(Online Merge Offline,线上线下相融合)服务体系,将客户的口袋银行APP与零售新门店无缝对接,实现了多种服务场景的线上线下融合。
智能化在服务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同样大有可为,以江苏银行为例,其税e融实现了通过税收等数据获取企业运营情况并为之提供相应的信贷服务。利用大数据,税e融实现了申请、审批、签约、用款全流程全线上移动化办理,客户可以使用微信扫码申请、贷款秒批秒放。截至目前,“税e融”已累计向2.4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300亿元。除了税e融,江苏银行还推出了包括购e融、汇e融等系列产品。
中国银行董事长陈四清此前则表示,要打造发展优势、突破发展瓶颈,关键要靠科技引领,把科技元素注入全流程、全领域。
以手机银行为例,据了解,中国银行以打造“E中银”品牌为目标,以“互联网+”推动获客、活客,以“移动优先、数据洞察、场景融合、智能金融”为核心发展策略,以手机银行为核心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持续探索场景融合、延伸服务触点,加强技术应用、形成面向未来的智能服务能力,不断创新支付、融资、资管、交易等网络金融产品,着力打通境内境外、线上线下,全方位满足客户各类金融及非金融需求。
多元化渗入场景和机构
过去,金融服务场景和生产生活场景相对分离,但随着淘宝、京东、微信等创新产品在移动互联时代的成功,客户的生活场景和金融场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深度融合的金融生活场景为客户提供了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数字体验。这一领域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平台、消费金融公司的挖掘成为金融机构竞相涌入的“富矿”。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与企业的密切融合使其具有天然的优势。
最早融入场景化的银行业务非信用卡莫属,在消费金融爆发之际,信用卡业务最先受益。年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工行、建行、招行、中行发卡量超过万亿张,此外,7家银行信用卡交易量过万亿元。
此外,纯线上聚焦场景应用,银行积极申请消费金融牌照,目前持牌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已经达20多家,包括招行、中行、邮储银行、北京银行等多家银行均有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五大行均在电商平台上有所作为,比如工商银行“融e购”、建设银行“善融商务”、中国银行“云购物”、农业银行“e管家”、交通银行“交博汇”等。年报数据显示,以工行为例,截至去年底,已建立核心金融服务场景240余个,涵盖生活、消费、出行、理财投资、公共服务等百姓生活的主要领域。
比如,建设银行打造的“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提供给政府机构、租赁企业、租客、房东等住房租赁相关主体使用,建设银行方面表示,要构建一站式住房租赁金融生态圈,将金融服务嵌入到平台生态的具体场景中。
IDC研究报告显示,未来,客户的生产生活场景将是金融交易的入口。银行不仅要提供金融服务,更要把这些离散的场景串通起来,提供一个无缝连接的金融服务支持。在各种场景中智能化挖掘客户个性化需求、迅速通过模块化组合研发并匹配相应产品,最终凭借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无处不在的银行服务入口,融入到零售客户的生活和工作中,嵌入到对公企业的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环节中,将金融化于无形,融入场景。
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银行更为下沉,未来用户对银行直接提供的服务可能会变少,取而代之由其他机构提供直接服务,银行如同毛细血管镶嵌于其中。当前中行、建行、招行、浦发等银行推出的交易银行便是代表。
交易银行,简单来讲,就是跨界融合,利用开放API、SDK等技术,将银行的金融服务植入各类商业生态系统。
中行方面表示,其中银开放平台提供SDK嵌入服务、API专线接口服务、公共H5功能服务,正在推进与东方财富网、腾讯微信平台、途牛、去哪儿网的相关业务对接多个外部合作项目,进一步拓展获客渠道,以丰富服务场景。
金融科技子公司陆续成立
2015年12月,兴业银行率先成立兴业数金,开创了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成立的先河,到今年5月份,民生银行成立“民生科技”,此外还包括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以及建设银行共6家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从意愿和能力来讲都是金融科技公司设立的主力,上述6家银行中,股份制银行占据5个席位。
挖财研究院报告显示,在技术研发与应用布局层面看,多家金融科技公司以提供云服务为主,纷纷打造云平台。例如,金融壹账通提供的解决方案也包括智能银行云、智能保险云和智能投资云。兴业数金的云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云、普惠云、非银云、数金云,并且,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还可以进行领域细分。招银云创推出金融基础云、云灾备解决方案、中小银行互联网业务上云服务、互联网出口安全混合云解决方案等。民生科技目前业务包括金融云、行业云、异业云、协同云等。2018年6月,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将共同推动分布式架构、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与解决方案。2018年5月,光大科技则与腾讯云分别代表光大集团与腾讯集团签约,共同成立“光大—腾讯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
除了自身成立科技子公司,银行与互联网巨头的强强联合也是看点,中行牵手腾讯,建行与阿里、农行与百度、工行与京东,有人戏称四大行“瓜分”了四大互联网巨头。
事实上,“瓜分”一说并不准确,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牵手互联网巨头进行合作,有统计显示,阿里巴巴合作的银行有10家,腾讯、百度同样接近这一数字。比如,中信银行和腾讯云推出手机银行智能语音产品。再比如,浦发银行与外资银行软件公司Temenos共同打造的“浦发银行?Temenos科技生态联合实验室”,仅在今年早些时候,浦发已经与百度、华为、科大讯飞等互联网公司建立创新实验室,中移动成立5G联合实验室。
努力拼争投入成本不菲
包括招行、平安、中行以及江苏银行4家银行均以科研投入不低于上一年的营业收入1%继续吸引着市场的眼球。
在加大科研投入上,招行堪称业界先行者,该行方面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其于2017年设立了Fintech创新基金,截至2018年6月末,全行申报金融科技创新项目705个,已立项项目325个,完成立项的项目预算共17.9亿元,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升级转型和生态场景建设三个方向。
中国银行提出,未来将大幅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在常规科技投入之外,每年投入科技创新研发的资金不少于当年营业收入的1%。今年,中行还计划全面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开辟金融科技发展的全新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不低于1%的营收投入科研中,从投入成本来看,并非中小银行可比拼。小小金融总经理刘小峰认为,由于独立发展金融科技的周期较长,成本较高,而且还可能会失败。对于实力较弱的中小银行、村镇银行而言,可与科技公司、大型银行合作发展金融科技。而实力较强的城商行等银行,则可独立发展金融科技并对外输出技术。
同业赋能方面,兴业银行的“银银平台”已成为国内合作机构最多、合作品种最为丰富、交易规模最大的同业合作平台。
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截至2018年6月末,“银银平台”签约法人机构近1400家,联网合作机构近1100家,2017年全年结算金额超过4万亿元,面向中小金融机构及其终端客户销售财富管理产品超过两万亿元,科技输出服务超过200家中小金融机构。
谨防科技放大金融风险
普华永道《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调查报告》显示,在对金融机构调研中,未来1-3年最希望与金融科技公司在哪些领域开展合作的选项中,“反欺诈、加密、风险控制等”关键词高居榜首,62%的银行有这一意向,55%的银行已与金融科技公司在上述领域达成合作。
不过各家银行在智能风控方面各有招数,以招商银行为例,在风控智能化方面,投产天秤系统用于欺诈风险控制,综合客户设备、环境、交易对手等几十个维度,2000多个变量,实现30毫秒内风险决策和亿级数据计算能力,达到百万分之一量级的资损水平。
江苏银行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其直销银行在业内率先建立了适用于互联网交易特征的反欺诈系统,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可疑交易的监控通知、加强验证和阻断功能,保障客户信息、资金安全以及消费者权益。
刘小峰表示,金融科技打破风险传播主体的时空限制,具有跨市场、跨行业、跨地域的特点,这容易导致金融风险的扩大化。同时,也要警惕违法违规业务借助金融科技改头换面,这对银行的风控是一个新的挑战,也需要监管层探索出一套与此相适应的监管体系。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本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