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丽梅
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来临,每年的高考前后,都是一些虚假信息和高考诈骗案件的高发期。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法分子的手段不断翻新,一些出售所谓 “高考答案”、虚假院校招生等高考诈骗,披上信息化外衣后卷土重来。
在此,警方提醒广大考生及家长做到“四不要”: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要听信来源不明的电话或短信;不要轻易转账;不要随意点击陌生链接或网址。而相关部门则应加强监管工作,为高考考生保驾护航。
高考诈骗形式多样
通过微信、QQ谎称自己可当“高考枪手”、伪造虚假查分网址、制作钓鱼网站网络销售高考答案、谎称提前发放助学金、冒充军校招生人员……近日,《南国都市报》综合海口警方信息,汇总梳理了几种常见的高考诈骗信息,其中不乏近年来不法分子屡试不爽的新型信息诈骗手法。同时,烟台警方也盘点了近几年来高考前后新型诈骗手段,提醒各位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注意防范。
一是“高考志愿填报”APP内置病毒。技术部门发现,存在手机病毒的高考志愿填报应用可私自发送短信、屏蔽回执信息、上传手机隐私信息。
二是伪造虚假查分网址。诈骗分子通过诈骗短信发送虚假查分网址,让考生输入身份证、姓名、手机号、银行账号后将这些信息记录并贩卖,或者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精准诈骗。
三是在录取信息正式公布前,以可提前获取录取信息为名,骗取考生及家长钱财。
此外,还有混淆高等教育不同类型、“自主招生”、本科“补录”等诈骗形式。
对此,警方提醒学生和家长不要在手机论坛、非安全电子市场下载手机应用,可在应用宝等安全电子市场下载并安装手机管理,定期查杀病毒。考生及家长应以本地教育部门官方网站或者报考院校的官网公布的录取信息为准,切勿听信提前获取的谣言。查分认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查分网址,同时谨防各类涉及查分、录取的相关短信。
高招骗局害人不浅
尽管历年来有各种媒体的曝光、有警方等部门的打击和提示,高考前后仍有不少人上当受骗,有的造成财产损失,甚至在去年引发了徐玉玉案等几起悲剧。
2014年,央视曝光有人组织武汉在校大学生当“枪手”,前往河南杞县等地替考,后经查实,高考替考生达127人,充当“枪手”的在校大学生,也被开除学籍。教育部规定,对于充当“枪手”的大学生,一经查出,不仅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一律开除学籍,对涉及犯罪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今年高考前,多个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强高考期间在校生管理,严防在校大学生当高考“枪手”。
2017年高考前,河南、福建、浙江出现了以“高考答案”为名目的诈骗案。自称某教育机构的业务人员,以售卖“高考答案”为由,诱骗近100名高考考生,涉案金额达300多万元。这是迄今被公开的2017年最大高考诈骗案。
山东高考录取新生徐玉玉遭诈骗猝死、山东大学生宋振宁遭诈骗猝死、广东高考录取新生蔡淑妍遭诈骗自杀身亡,去年这三起针对高考生、大学生的诈骗,严重侵害了群众财产权益。
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更要警惕各种“套路”。一些骗子们瞅准在校生社会阅历不足,防范意识淡薄的特点,用刷单、返利、兼职、购物等骗取在校生的财产。
多方发力为考生护航
又逢一年高考季,骗子实施诈骗的花样翻新、套路升级,让人防不胜防。预防高考诈骗,需要社会的群策群力。
公安机关需多渠道、多方面向考生和家长宣传“高考招生诈骗”案件的作案方式、特点及预防措施。一旦发生相关案件,在尽快破案的同时,要适时发出预警,预防案件再次发生。
学校的防诈骗教育也应加强。高考学生及通过高考后的大学生近年来遭遇各类诈骗与学校缺乏应有的教育有关。学校应通过宣传提升同学们对网络信息诈骗的认知程度,防范各类诈骗陷阱。
电信部门应把握高考的特殊时间,加大此类垃圾短信的监测力度。在市民举报或服务台查获诈骗短信后,应及时展开调查,阻止欺诈短信的传播,并严格取证,交予警方立案。
与此同时,考生与家长也要保持警惕心。对具有“特殊身份”的“热心人”,做到三思而后行;如果确需在入学问题上得到帮助,建议考生和家长与相关高校负责招生的部门进行联系,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也可借助互联网多方查询类似的招考信息。遇到可疑情况要及时与学校和正规的部门沟通。不要轻信任何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拒绝任何金钱转账指令,一旦被骗,应及时保存证据并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本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