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出海掀热潮 “暗礁”需警惕
汪青
在中国市场快速发展成长的金融科技企业,开始将目光锁定到海外市场。实际上,包括宜信、京东金融、陆金所等一众金融科技领军企业,已经相继在海外拓展市场。与此同时,多家金融科技企业赴美上市,亦有不少金融科技企业通过收购、投资,或者在当地建立分支机构的方式,纷纷开始国际化布局。
此外,“一带一路”构想释放的政策红利也成为掀起“出海潮”的重要驱动力。对于中国而言,金融科技正成为一个千载难逢的弯道超车机遇与切入点。中国科技金融企业应该更积极地参与国际金融科技标准的制定,更积极地走向海外,提升国际竞争力。
不过,出海进程中的挑战亦不言而喻。只有战略布局完善到位,战略定位和路线清晰,具有独特优势的企业才可能会有更大的机会。
政策释放红利
近年来,中国金融科技出海势头正旺。浪潮之下,蚂蚁金服、陆金所、宜信等金融企业纷纷剑指海外市场。实际上,金融科技企业的集体出海,既有寻找走出去商业蓝海的诉求,也有打造全球化金融科技企业的野心。
政策红利也是一大重要因素。开鑫金服总经理周治翰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得益于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入和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引领,东南亚国家发展势头向好,激发了当地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金融科技迎来了广阔的市场。
此外,在央行印发的《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亦明确提到:“十三五”时期要加强金融科技研究与应用;稳步改进系统架构和云计算应用研究;深入开展大数据技术应用创新;规范与普及互联网金融相关技术应用;积极推进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研究。
对于此轮中国金融科技的“出海潮”,嘉银金科新金融研究院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中国金融科技目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尤其是第三方支付的应用和网贷的规模量都领先。除了先行的支付领域外,理财、信贷等领域将越来越多地成为市场拓展的重点方向。其次,国内市场已经相对成熟,出海也是必然的选择,去开拓新的市场。
PINTEC集团CEO魏伟认为,国内金融科技经历了野蛮生长到有序稳健发展的过渡,而海外战场也会出现中国市场类似的趋势,从红利期的快速布局到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后的洗牌和整理。在魏伟看来,立足监管套利不是长远之道。去到海外的金融科技企业,更应该结合当地市场的实际,去解决、去满足市场的需求,创造长期的价值。
“国内的金融科技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此时成熟的企业向周边的海外市场扩张,可以确保自己的行业地位,也能在海外蓝海市场上站住脚跟。”魏伟说。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支付技术领域全球领先。出海企业不少是先在支付领域进行布局,通过对支付技术的复制成功打开海外市场。在完成技术输出、系统搭建、获取足够流量后,金融科技企业可以依靠线上线下的场景,在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继续拓展业务。
扎堆东南亚
绝大多数国内金融科技公司出海大多选择沿着“一带一路”路线进行国际化布局,而东南亚无疑是最重要的一块阵地。加之东南亚市场人口基数大、智能机普及率不断提高、金融覆盖率低等诸多因素,因此成为业内公认的最有潜力的新兴战场。
技术出海、合资企业等方式是目前常用的方式。据悉,2017年PINTEC集团在中国境外成立了第一家合资企业PIVOT,香港盈科拓展旗下的富卫集团也共同投资了该公司,由PINTEC璇玑提供智能投顾技术服务。“东南亚目前市场较空白,可以抢占市场先机。同时,智能投顾业务在国内核心技术框架搭建成熟,出海成本较低,能迅速展开业务铺设及落地应用。”魏伟对记者表示,随着近年来中国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可以想见在未来有能力、有欲望拓展海外市场的企业会加速布局,再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海外市场有望成为中国金融科技企业的另一个战场。
“其实东南亚机构也面临高成本服务客户、客户经理和客户不匹配、目标不匹配等一系列问题,也在寻找解决方案。国内在资本的驱动下,容易出现规模相对比较大的公司。但是在东南亚,金融科技公司的估值、融资市场等都没有像国内这么成熟。”魏伟表示。
此前,凡普金科曾专门考察过东南亚市场,发现东南亚地区的金融科技市场和中国市场有高度相似之处。凡普金科首席运营官龚翊升认为,马来西亚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环境与中国类似,相比欧美,中国的金融科技发展模式可以给他们更好的借鉴,这也将是中国金融科技出海的选择之一。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已有近80家金融科技企业进入马来西亚市场,其中有16%的是支付公司。
资深业内人士石飞对记者表示,以东南亚第一人口大国印尼为例,拥有 2.6 亿人口,信贷市场规模约 1500 亿美元,目前,从银行贷款的占比仅为 34.77%。因此,印尼市场一度被看作是消费金融的蓝海。据悉,2017年以来为了促进消费,印尼中央银行已放宽了对置业贷款的估值比率限制,为市场创造更多的流动资金。相比东南亚其他国家,印尼政府对金融科技创新所持态度较为放宽。
频多挑战
目前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出海仍处于探索阶段,开展海外业务也并非简单照搬成熟商业模式,尤其在当地监管、法律和本土企业竞争等方面都面临挑战。
目前大部分东南亚国家的法律和政策部分还不是特别成熟,对企业而言,需要特别重视这部分风险。例如东南亚某些国家的金融监管严格程度堪比美国。此前,在新加坡成立陆国际金融资产交易所(以下简称“陆国际”)时,陆金所CEO计葵生就曾对本报记者表示,如何与当地金融监管框架相融合,才是国内金融科技平台国际化布局的最大考验。
陆国际董事长Teh Kok Peng亦表示,为满足新加坡完备的金融系统和监管框架,陆国际进行了多种金融科技突破创新。例如,运用大数据和生物识别技术,成功印证了资产风险管理流程、投资者适当销售流程,以及反洗钱、反欺诈的在线管控等。
在具体的本土化运营、处理文化差异、找准用户定位、进行获客及风险控制等方面,金融科技公司都需要更加审慎。此外,将海外资产转化为适用于投资人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需十分谨慎。为投资者提供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产品和服务时,均要在扎实的风险控制的前提和基础上,帮助国内投资人分享全球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收益。
对此,周治翰认为,需要企业学会入乡随俗、因地制宜。对一些本土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需要通过定制化服务实现差异化竞争,通过渠道下沉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对一些政策比较保守、法律相对不健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金融科技企业可以先搭建底层技术,输出技术和风控,在当地政策、经济环境改善后再逐步进行商业模式的输出。
魏伟也认为,布局海外业务的金融科技企业,更应该结合当地市场的实际,去解决、去满足市场的需求,创造长期的价值。面对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监管体系,在“术”上需要以创新的方式去面对和满足监管的要求,但是在“道”上则是殊途同归,要立足于创造真正的价值,从而从容应对监管态势的转变。
当前,出海金融科技企业开展业务主要有收购、设立合资公司、设立分支机构和引入海外资产等模式。不过,也有不少金融科技企业选择海外上市,并逐渐形成一股热潮。2017年,包括信而富、和信贷、趣店、融360、拍拍贷等在内的金融科技企业先后赴美上市。
周治翰对记者表示,对于企业来说,海外上市能够带来不少有益的影响:比如为企业获取更多资金、提升企业品牌美誉、获得更多投资机构的认可等。所以,企业发展到一定体量和规模后,选择上市,抢占品牌、市场资源,就成为重要选择项。
派生集团董事长、团贷网创始人唐军表示:“对于金融行业的创业者来讲,进入资本市场是一条必经之路,无论是海外也好,A股也好,如果不借助资本市场,我们就很难做大。”在其看来,在内地股市放开门槛限制接纳金融科技企业之前,大多企业出于发展需求或战略因素,还是会选择海外上市。
“不过上市也是一把双刃剑,会带来信息披露、舆论聚焦的压力,企业的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自身的运营模式能否持久、健康地发展下去。”周治翰说。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本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