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Uber传出融资10亿美元后,滴滴快的很快还以“颜色”。在一封致股东信里,董事长兼CEO程维透露了最新消息:一项15亿美元融资案获超额认购,融资规模计划进一步增加。
消息人士说,滴滴快的新一轮融资或超20亿美元。而估值将拉升至130亿美元-150亿美元,比今年年初提高一倍。要知道它的前身,滴滴与快的成立不过3年。印象中,本地互联网企业,似乎只有小米有这种速度。
不过,这应该也不是多惊奇的事。3个月前,几位熟悉滴滴快的的朋友透露一个细节:合并前,两家公司内部有些人对自家期权还看不上,据说10多美元都没人要。结果刚一合并,很快翻4倍,买不到了。这公司未来很可能创下类似阿里上市前后内部股票各种悲喜剧故事,呵呵。
按现有的发展速度,150亿美元估值上限,未来几个月会被大幅刷新。唯一称得上对手的Uber,全球规模仅为它1/3至1/6,中国市场仅为它1/10,估值已达500亿美元。一旦滴滴快的补足国际化短板,有望创下新的小米传奇:一年多,估值从100多亿美提升到450-500亿美元。
滴滴快的,到底是一场资本游戏,还是一个巨大市场价值的真实体现?我当然认同后者。它能获得资本青睐、估值大幅提升的逻辑,在于以下5个方面,即:巨大的趋势与风口、清晰的愿景、应用场景驱动的商业模式、业务创新与研发能力、成长性。
一、巨大的趋势风口:戳中城市病与社会痛点
趋势决定了一个行业及其中具体企业的成长空间、成长高度。滴滴快的身处一个城市化发展速度迅猛的中国时代。无数的中国城市在膨胀,新一轮城镇化运动已被确定为国家战略。
这一过程中,交通业乃至大物流行业成了整个社会的焦点难题,也是改革的焦点。结合城市化与城镇化程度、人口分布、多年区域经济转型动向,可以说,这一趋势将会持续几十年甚至更久,从而决定了一个巨大行业机会的存在。
这是滴滴快的立足的中国土壤,决定着它未来多年的成长空间。滴滴快的3年狂飙突进,绝非单纯补贴出来的。它所引发的巨大争议,正是反映了市场的痛点。
趋势与风口是它获得巨额融资、估值大幅拉升的关键。随着中国政策逐渐松动,趋势更加明朗,我相信这会是它估值未来超越Uber的有利条件。
二、清晰的愿景:一个巨大的移动交通平台
趋势中的企业很多,并非都能清晰描绘愿景。有的企业将“故事”当愿景,那不过战术、工具及过程。我们看到太多互联网公司将故事当愿景玩,讲了一章一回、玩了一票就走人。
滴滴快的愿景描述经历了一个过程。最初定位于打车软件,像是一个工具,不是愿景。合并后,它定义为“一站式移动出行平台”,显然围绕C端描述,体现了第一个阶段成长特征,但并不完整。这个行业,车、人、物、各种线下服务不可能真正分开。
最新描述里,它被定义为“移动交通平台”。移动、交通、平台三个要素完备,分别对应着时代特征、具体领域、公司组织演进,比较清晰、完整地描绘了愿景。这里的“交通”,不是单纯的民众出行,而是一种大物流概念,覆盖人、车、物及服务,是一个庞大的O2O平台,市场更为广阔。
愿景不同于故事,必须有召唤力与可行性。清晰描绘愿景的能力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趋势决定了行业成长性,愿景决定了具体企业的成长高度。新的定义反映了滴滴快领导层的战略高度,目标是成就一家以移动时代的各种方案化解社会大物流难题的平台级企业。它标志着滴滴快的已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展示出定义未来的信心。在投资人眼中,清晰的愿景往往意味着公司运营步入成熟期,未来回报预期更为稳定。
三、应用场景驱动的商业模式、生态体系
从最初的出租车到专车、快车、代驾及顺风车,还有正在涉入的综合物流,滴滴快的业务远比所有对手都更丰富,平台化更明显。
这些服务涵盖了出行与交通各种应用场景,而且并非孤立模块。在大数据支撑下,它们可互相打通,根据应用场景重新定义、组合。未来的应用场景,也不会局限于出行与物流。滴滴快的除了纵向打通垂直产业链之外,一定会横向集成各种行业服务,成为一个巨型的O2O平台。
很多人没注意到滴滴快的有着类似BAT的链接能力:不仅是人与车,更有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服务、车与服务的链接。滴滴快的有撬动整个社交网络、物联网及O2O的能力。
前几天有人炒滴滴快的顺风车成了新“陌陌”,就透露出社交商机。未来,每辆车都会是个性化媒体平台,根据企业或大众需求提供定制的广告媒介服务、信息服务,并通达线下。
应用场景驱动的商业模式,反映了滴滴快的对用户的成熟认知、产品研发能力、大数据能力,也反映出它的开放性、平台化及集约化优势,这是一个生态体系。一旦运营成熟,内外部一定会产生滚雪球效应,汇聚起目前还难以想到的各种服务,并大幅降低运营成本。
巨大的想象空间,决定了滴滴快的的估值维度,比对手Uber更丰富得多。
四、业务创新与研发能力
应用场景驱动的商业模式,决定了滴滴快的本质上首先是一个技术型公司。
平台上的出租车、专车、代驾、快车、顺风车等服务,尤其是顺风车,几乎是目前行业的技术高地,背后涉及复杂的数据分析、计算、智能搜索、LBS、精准推送等。
前段时间,程维对外公布了“潮汐战略”,与其说是企业战略,不如说是技术军演。平抑车流高峰与低谷的技术,被人视为诺贝尔奖级别的社会难题。
5月份,滴滴快的成立了机器学习研究院,定位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大数据挖掘方面。研究院还将投入重金,在智能交通、数据挖掘、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领域进行研究。
一段时间以来,滴滴快的一直在招募全球顶级的大数据研究专家,能看出这家公司的技术动向。
我的判断是,20亿美元的融资,会有相当部分投向研发。
五、高速成长性
3年中,滴滴快的就成了全球最大的移动交通平台:5月以来,每日专车订单数已达300万,周增30%,目前市占达80%;每日出租车出行次数达300万次,占比99%;中国360余座城市,150万名司机加入,占比75%;用车次数为中国第二名同行10倍,全球为其至少3倍,日活跃用户数为其10倍。2015年年底,年化总收入120亿美元。
从规模看,滴滴快的的对标者只有Uber,而后者比它小很多,估值却明显领先。Uber应该是沾了“美国公司”、“全球化”这些标签的光。
这轮融资之后,双方应该是进入IPO角逐战了。拿滴滴快的来说,20亿美元、130至150亿美元的估值,对应着13%至15%的股权比例,应该称得上IPO前最大一笔。未来即使有新资金,也不可能释放更大比例。滴滴快的有望借此完成它在资本市场上惊人的一跳。
可以预期,滴滴快的接下来不可能像过往3年那样大规模烧钱补贴,它应该会在扩张规模的同时,走向精耕细作。面对正在走它老路的Uber,我觉得,滴滴快的若要想超越对手估值,在IPO方面创造更大效应,急须补足三个相对短板:
1、它需要尽快开拓国际市场。这不仅是强化国际运营形象、展示信心、弱化对手的手段,同时也是化解国内政策尚未完全开放的压力。我相信这是滴滴快的估值大幅提升的利器。
开拓国际市场,当然可以自己独立设立据点,但更可行的方式是嫁接国际产业资源,尤其是与国际上上下游相关的领域建立战略合作,形成垂直整合效应。自然,这一过程,一定会伴随国际人才的挖掘、品牌塑造。
2、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形象。这是目前Uber给外界留下的部分优势,滴滴快的除了自主研发,也需要尽快嫁接那些国际产业力量,尤其与那些具有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的国际巨头,建立战略合作;
一旦补足两点,滴滴快的的估值维度就会更加丰富。可以这么说,拥有庞大中国市场的优势,将会立于不败之地。
3、滴滴快的需要对外描述出自身盈利模式。这一点,目前还比较单一,它应该结合自身的模式,展示出更强的变现能力。
中短期而言,对手想在规模上超越它几乎不太可能。但滴滴快的压力面、风险项,更多在于不太明朗的政策。滴滴快的在业务创新、拓展的同时,急须与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建立更好的关系,消除本地市场的运营风险。这也是一个非常微妙的任务。
中国行业政策不太可能立刻全面松绑,实质变革还需要一个较长周期。滴滴快的需要做好平衡,既要保持创新,又要防止出现撕破脸的局面发生,同时还要平衡好投入。
程维对股东的信里,谈到对政府监管时,表达了包容与体谅,并对同行的共享经济做出了一定反思。最近,滴滴补贴动向趋于谨慎,它担心补贴过高,比如达到车费2到3倍,会对市场发展不利,导致欺诈活动盛行。Uber中国近期刷单严重,已被披露多次。我将此理解为滴滴快的开始将重心转向精耕细作、强化内部管理运营的信号。它已培育出一个市场,有了较大的规模优势与品牌效应,单纯补贴正向拉动作用已不如以往,滴滴快的需要集中优势资源,强化上述几个方面。
事实上,我还观察到滴滴快迎合政府诉求的更多细节。比如它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姿态,非常具有看点。滴滴快的过往3年虽然引发巨大的社会争议,但许多方面,它与政府诉求并非对立,而是相向而行,它完全能扮演中国出租车行业改革推手,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
滴滴快的的业务布局与政府最新传递的信号趋同。24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表示,要推进实施“互联网便捷交通”、“互联网高效物流”专项行动计划,鼓励和支持以市场为主体开展各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出行与物流信息服务。并强调,交通运输部门要在实现经济稳增长、“三大国家战略”、“新四化”、调结构、保障改善服务民生中当好先行。
未来政策一定还会有些反复,尤其是地方政府意见还不统一。但交通行业以及整个大物流领域改革大势不可能回头。滴滴快的,这家全球最大的移动交通平台,已站在一个新的转折点上。相比对手,眼前遭遇太多压制的滴滴快的,一旦面临政策窗口,它反而拥有更为长久的变革红利,我相信未来一年,它将迎来一个巨大的变现窗口,从而决定着它不但在规模上超越对手,更会在资本市场引发更大效应。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本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